针对相邻纠纷易发多发、不以化解的实际情况,淇县法院注重从根本上化解相邻权纠纷案件,把化解矛盾与消除误解、消除隔阂、消除积怨紧密结合,积极为当事人打造心平气和、互相尊重的沟通平台。今年第四季度成功调解此类案件100件,达到了“打一场官司,多三分谅解”的效果,有力促进了邻里和睦、社会和谐。
一是强化邻里和睦意识,精心调解修裂痕。该院牢固树立邻里和睦观念,在案件处理中突出调解优势,根据不同案情选择适当的调解方法,巧妙运用当事人赌气、抵牛等普遍心理,分析僵持下去的尴尬后果,受损的不仅仅是邻里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也会让双方长期蒙上心理阴影,不利于日后的生产生活。然后,再通过“以和为贵”的民族脉络,努力修复当事人的心理裂痕,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积极创造稳定健康、和谐有序的经济运行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
二是强化稳定意识,换位思考互体谅。相邻纠纷解决不好,首先是家庭等相邻纠纷主体不和睦,由此引发和派生出的诸如矛盾激化、当事人上访的现象,直接影响着社会正常秩序。该院从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积极引导双方当事人在处理邻里纠纷中自觉换位思考,凡事从心里多为对方着想,指出有过错的一方,正是因为自己的行为造成的诸多烦恼及不必要的纷争。要遵循“予人方便自己方便”的古训,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尊重邻居的权利,兼顾邻居的利益,采取协商的办法,公平合理地解决,实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目的。
三是强化前瞻意识,握手言和话友善。该院在确保“案结事了”的基础上,适时将工作向后延伸,本着“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的民俗思想,引导当事人着眼当前,面向未来。因为邻里之间属长期关系,今后需要彼此关心照顾、相互帮助的地方可能还有很多,不管以前发生过什么不愉快,彼此都要放下包袱,屏弃前嫌,处于个人、家庭、社会等多方面考虑,必须把手重新握在一起,在今后涉及不动产位置、范围、排水、通风、采光等具体问题时,力争双方协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