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淇县人民法院发扬团结奋进、敢于担当、勇于担当、争创一流的“淇县法院”精神。认真履职,延伸审判职能;能动司法,创新社会管理,发挥审判工作在打击犯罪、化解矛盾方面的职能作用。积极服务构建和谐社会工作大局,在辖区的深山、丘陵、平原大地上奏响了一曲发挥审判促和谐的时代乐章,为鹤壁大新区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跨入淇县人民法院立案庭的大门,一个醒目的导诉台首先映入人们的眼帘,一名佩戴导诉员标志的法官正在热情地解答几位群众的咨询,并向前来咨询的群众发放便民诉讼手册。走进院里,院内车辆停放得整齐划一,办公秩序井然有序。办公楼墙壁上悬挂的一条条法律格言、廉政警句成为该院独有的一道亮丽风景。该院荣誉室内,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全省优秀政法单位、集体二等功、“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牌匾和一面面群众赠送的锦旗、牌匾,告诉着人们近几年该院发生的深刻变化。
勇于担当 群雁高飞头雁领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工作好坏关键在队伍,队伍强弱关键在班子。近年来,淇县人民法院坚持把班子建设作为首要任务,长流水、不断线,经常抓、抓经常,一抓到底。
精心打造团结有为的领导班子,努力培养奋发向上、乐于奉献的团队精神,积极创造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工作氛围,成为近年来淇县人民法院各项工作的总抓手。
淇县人民法院党组着力加强班子建设,坚持重大事项和重大决策发扬民主集中制,使全院干警看到了党组干事创业的雄心、作风和魄力。班子成员既自觉地做好分管的工作,又齐心合作共事,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有话讲在当面。因为都是民主决策,所以,党组的各项决定都能坚决执行,班子团结干事,真抓善管,带动了整个院风的转变,形成了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党组书记、院长袁希利是科班出身法律系的博士,原则性强,精懂业务,儒雅、和蔼、干练,不张扬,他中等身材,一派学者风范。他时时、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每逢重大节假日,带头将自己的车封存,其他车辆自然上行下效,严格遵守。为不断提高班子的决策水平,他要求党组成员坚持每周一开展集中政治、业务学习,提高决策水平和决策能力,倡导“向我看齐,对我监督”。这已成为党组数年来一条雷打不动的规矩。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感召力日益增强。
政治建院 带出一流的法官队伍
淇县人民法院始终将队伍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按照上级党委和上级法院的统一部署,该院相继组织开展了“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主题教育活动和争先创优等活动,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这些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狠抓法官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不断促进法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教育引导广大干警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恪守廉政纪律,立足本职工作,不断促进法院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为扩大学习教育的成果,组织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增强党员干警的党性观念,坚定理想信念;组织开展了公民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知识竞赛,激发干警的爱国热情;及时倡议全院干警为困难群众、特困学生奉献爱心。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全体干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进了干警工作作风的转变。
在廉政建设方面,该院始终坚持教育先导、制度约束和违纪查处并重的方针,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抓廉政教育。组织干警认真学习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各项规定;通过组织干警观看反腐倡廉教育片,邀请廉洁从政先进典型为干警作先进事迹报告等形式对干警进行廉政教育,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教育干警廉洁司法,构筑思想道德防线,做好源头预防。二是认真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干警德、能、勤、绩、廉的考核管理。三是抓制度建设。在全院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党组成员分工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廉政建设管理机制;聘请了13名廉政监督员对法院工作进行经常化的廉政监督,对干警形成有效的纪律约束,促进了风清、气正、廉洁、勤政的良好风气的形成。由于在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得力措施,该院多年来未发生一起违法违纪案事件,全院上下争先创优的氛围日益浓厚。涌现出年办结案件超80件的办案能手2名,审判及执行一线干警年均结案在65件以上,保证了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
公信立院 做出一流的审判业绩
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司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关注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为此,淇县人民法院党组审时度势、着眼长远,高度重视审判业务管理工作,将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案件调解率和服判息诉率作为提升司法公信力、提高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满意率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创造了一流的审判业绩。今年以来,该院共受理各类案件3084件,审、执结2968件,其中调解、撤诉1682件,未发生一起有影响的涉诉信访案件和群体性上访事件。
强化业务管理,提高办案质量。该院针对过去开庭不规范,承办人随意延期开庭以及少数办案人员拖延办案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庭审活动的若干规定》和《审判(执行)流程管理规定》,使过去开庭不规范、随意拖延办案的现象得以有效地纠正。为使所有案件得到客观、公正的判决和执行,该院成立了审判管理办公室,定期组织纪检、监察、审监、政治处等部门联合组成案件评查小组,对所有进入司法程序的案件跟踪管理,杜绝了人情案、关系案和金钱案。同时对上诉改判发还案件、引起再审的案件,均提交审判委员会进行评审,发现错案线索的,严格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从而增强了全体干警的责任意识,促进了审判质量的提高。
开展巡回办案,方便群众诉讼。全院各审判业务部门组成巡回法庭,深入厂矿企业、村头院户就地调查、就地开庭、即时调解、就地结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解决民间纠纷。全年累计开展巡回办案活动450余次,就地解决纠纷600余起,既有效地化解了矛盾纠纷,又密切了法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加强诉讼调解,及时化解矛盾。该院4个基层法庭同辖区乡村司法所和民调组织建立了畅通的联络渠道和完善的调解机制,以基层法庭为辐射点,构建起覆盖全县的民事调解网络。在审判工作中,要求将调解作为民商事案件和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民事赔偿部分的首选结案方式,以切实达到案结事了,实现办案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重视信访工作,破解信访难题。今年来,该院共开展大型集中接访活动9次,院领导班子坚持天天接待日活动,对受理的来信来访案件,均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结果。由于工作措施到位,在“两会”和十八大召开期间,该院没有发生一起赴市、赴省、进京上访案件,信访稳定工作得到了县委和上级信访部门的充分肯定。
能动司法 把法庭搬到老百姓身边
淇县法院基于司法便民、服务农民的考虑,设立了巡回法庭、口袋法庭、双休日法庭等,长年累月巡回农村办案。巡回法庭的法官们捧着国徽,将庄严而神圣的法庭搬到了闹市街头、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麻烦了自己,方便了群众,受到了农民朋友的广泛好评。
推出巡回法庭、口袋法庭、双休日法庭后,不但使广大农民减轻了诉讼之苦,用于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去,还实现了人民群众不出乡镇便可以立案打官司的愿望。起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深受群众称赞。
淇县庙口镇村民李某与王某系东西相邻的邻居,李某以王某所完成的房屋基础工程违反双方协议,未保持先前约定的出路为由阻挡王某施工,双方因此发生纠纷,并诉至法院。为使双方彻底化解矛盾,方便今后生产生活,办案法官牺牲双休日休息时间,骑自行车25公里,到现场进行调解。为使双方充分认识各自在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到达现场后,法官们邀请该村委会成员及群众代表共同参与,以座谈会的形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流传千古的“三尺巷”故事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经过一天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在村委会和村民的共同帮助下,终于促使双方握手言和,达成了调解协议。
黄洞乡某村村民张某与刘某因子女婚姻问题产生纠纷,张某将刘某告上法庭,双方矛盾加深,且有激化的可能,为了使双方当事人化解矛盾,使该案顺利审结,该院巡回法庭办案法官多次上门调解该案。经过法官们苦口婆心做双方当事人的工作,张某和刘某握手言和。
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据统计,今年1-12月份,该院巡回法庭深入辖区7个乡镇110多个村庄,以案讲法50多次(场),接受群众法律咨询1200多人次,审结离婚、赡养、土地承包、相邻权、继承、宅基、人身损害等纠纷案件870件,其中70%的案件调解结案。人民群众亲切称巡回法庭是法院与群众的“连心桥”。
科技强院 创造一流的办案条件
由于淇县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县级财政很难对法院工作给予经费上的大力支持,法院的装备条件曾一度落后。但淇县法院党组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一是发扬 “三千”精神,争取各方的理解和支持,新审判庭及办公楼于今年2月份开工建设,现主体与外粉工程基本结束。该项目占地面积24亩,建筑面积13144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该院的审判和办公条件。二是狠抓审判流程管理的“特、精、细”,充分发挥局域网的作用,对所有案件实施全程跟踪管理,对临近审限案件及时进行催办,形成了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审判管理和监督体制;三是圆满完成视频会议室、数字网络信息化和智能法庭的建设任务,使全院实现了“信息同步,资源共享,效率优先”的法院信息化建设目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取得的成绩,淇县法院的法官们并没有沾沾自喜,院党组书记、院长袁希利满怀信心说:“我们的成绩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差很远!我们决心以十八大精神为指针,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及上级法院的监督与指导下,严格按照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等活动的要求,带领全院干警,继续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克难攻坚,敢于担当,扎实工作,不断促进法院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